乐投送奖网首页 线上乐投头条

广西广电网络
当前位置:历史映像>城市印记

龙韵窑魂

  • 2018年04月07日22:03
  • 来源: E线上乐投
  • 编辑: 黄丽娟

       

       记者从广西文物保护与考古研究所获悉,历时半年多的线上乐投三岸明代烧制瓷窑发掘工作目前已基本完成,完整呈现在我们眼前的窑址令人惊叹。

         这些古龙窑结构保存较为完好,每一座龙窑的长度都是30米左右,火膛、烟道、挡火墙、窑壁等部件呈阶梯式布设,每层阶梯都有用砖砌出间隔的过火孔,窑身两侧有投柴孔,使得窑室温度能保持1300度左右,并且温度均匀,这些都属于当时较为先进的烧制工艺。如果大家叹息无法看到古窑的烧制过程,不如跟着记者去到宾阳看看吧。

        距离宾阳县城19公里的邹圩镇下窑村,900多户村民们依然保留着日出而作,日落而息的传统生活节奏。可与别处不同的是,这里的村民中有一半从事的是制陶业,生活中常用的米缸、酒坛、花瓶、茶具等都由村民们自行制做。
    
       下窑村的男人们几乎个个都是制陶师傅,农闲时家家户户都进行陶器生产制作。这里的陶器制作历史已经延续了上千年,生产技术也是一代传一代,至今仍保留着家庭作坊式的陶器制作传统。与古老技艺相配套的,还有烧制陶器的窑,这里的窑很独特,也很罕见,它有一个响亮的名字——龙窑。
 
       龙窑又称长窑,依山坡而建,以斜卧似龙而得名。自下而上分为窑头、窑床、窑尾三部分。早期龙窑一般长达20米左右,到了宋代出现长达五六十米的龙窑,个别地区甚至有长达上百米的巨型龙窑。龙窑采用的是最为古老的柴烧法,以杂柴、松枝等植物为燃料,窑内火焰多平行窑底流动。明清时期在南方地区浙江、广东、福建、江西和湖南等地,龙窑一直广泛流行。
 
       下窑村的苏家窑,现由苏家两兄弟和两个小叔负责陶器的制作和烧制。苏家窑长16米,1982年建成,专门用于陶器的烧制。男人拉坯制陶,女人们则负责晒泥、洗泥、搬运。与村里现存的十几条龙窑一样,苏家窑烧制的大多为水缸、酒壶,碗碟等生活实用器皿。但是从去年开始,苏家窑这维持了30多年的模式,随着两个外来人的出现而慢慢发生了变化。他们一个是高级室内设计师、陶器爱好者魏振荣,另一个是广西工艺美术大师胡可可。魏振荣说:“我平时经常接触到一些陶瓷用品,在宾阳发现龙窑后,我希望可以烧制出一些属于更好的作品。”
 
        震惊于龙窑的文化魅力之余,魏振荣与胡可可同样发现了龙窑现存的不足,并由此产生深深的担忧。胡可可说:“现在市场变化太快,很多产品跟不上市场变化。”大多数龙窑面临的困难,同样是苏家窑的现状——以前每两个月烧一窑,现在已逐步缩减到半年烧一窑。以前需要整个家族共同劳作才能完成的制陶生意,如今也变为叔侄4人在支撑。
 
       年复一年的固定生产模式,虽然匠人的技艺有所精进,但思维难免固化,魏振荣与胡可可认为,创新意识是龙窑生存的关键。凭借自己多年室内设计的经验,魏振荣对美有着及其敏锐的嗅觉,他清楚知道什么样的陶器更能被当今社会所接受。
 
       一方出设计理念,一方负责制作生产,一种从未尝试过的全新生产模式,如今正在苏家窑上演。作为实验品的首批新式器皿,连同传统的大缸、酒壶一同被装入窑内,经过两天时间装窑封口,还要经过整整两天两夜火的洗礼,方能知道结果。
 
        开窑的结果让所有人都十分高兴,这批创新的陶器经过龙窑特有烧制模式的洗礼,展现出了令人惊艳的魅力。胡可可告诉记者:“一个器皿上若能同时存在多种颜色,如落灰釉、氧化色、红色、还原色和黑色,是可遇不可求的,这是窑变。”
 
       经过精心的设计和烧制,苏家龙窑烧制的红陶作品《容天豆》,更是获得了2016年广西八桂天工奖的金奖,这无疑是对龙窑创新生产模式的最大肯定,魏振荣也似乎欣慰的看到了龙窑的明天。
 
         龙窑历史悠久,它承载着中国制陶业千年的发展与兴衰,是陶器发展的活化石,目前全国有很多地方的龙窑已经被当地政府列为国家保护文物。虽然龙窑已走过了鼎盛时期,但是龙窑柴烧的独特魅力至今依然光彩夺目,历久弥新。(赵邕邕)

 

文化南宁客户端 南宁头条手机新闻客户端

网友评论

    我要评论

    已有评论